周六听了几节吴军的得到课程《信息论》有点意思,本来他的另一门课程《数学导论》也想听,但是同事的推荐,就先开始听信息论。

深入分析下我这个决定其实还挺有意思的:

  • 探索的价值,最近读了一本《算法之美》,谈的是实际生活中的最优博弈的。对一台从未使用过的老虎,以及一台赢9输6的老虎机来说,哪台更有吸引力,通过一些数学和算法的研究证明,从未使用过的老虎机是更有吸引力的,因为已经听了《数学导论》 的部分章节,调整了期望后,觉得未知的《信息论》可能更有吸引力。对于这个下意识的决定虽然也是受人类喜新厌旧的天性影响的,但还是挺符合利益最大化的。

  • 信息对称,我已经第二次提到这个词了,最近对这个概念还是感触很深。对同样的作者,同样发布在得到上的课程,哪一门课更值得学呢?对于我来说是单次博弈,但是被朋友推荐后,对于我的吸引力显著提升,这就是我和朋友在一定的认知共同层面上形成了重复博弈。对于课程质量,在重复博弈下显然可以得到更大程度的保障。关于信息对称,还想多聊一句,最近招人的时候,跟hr沟通,hr说可以把自己需要跟进的候选人先发给hr看下,hr基于过往的面试评价给出是否推荐重点跟进的建议,这个也是基于对同一个候选人的重复博弈。所以信息对称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。

OK上面讲了很多选择过程的一些认知和方法论的点,下面讲讲初步听了《信息论》之后的一些感悟。

一个很重要的概念:信息熵,一个很重要的推演: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。

大意一个信息包含的信息量,与获得这个信息量需要付出的努力是相关的。100瓶毒药里面,哪一瓶是有毒的,跟100瓶毒药都有毒,这两个信息包含的信息量是不同,吴军也给出了信息量的计算公式。

在对信息量的多少,信息量传递的效率的大体感知后,吴军还提出了相关的认知论和方法论的模型。

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,因为提出问题包含了更多的信息量。举的一个例子就是发现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背景辐射的论文,虽然只有短短两页,但是包含的信息量却是巨大的。

这点也是我上周在思考的一个问题,为什么老板们对我们的技术方案的反馈,往往给我们带来非常大的启发,就像上周我做的技术方案,老板挑战我的5W1H,就一下把我问清醒了。很多时候我们做事,过于关注对一个已有问题的回答,比如技术方案的细节,怎么解决业务上的问题。但是我们却过于忽视了对没有提出的问题的回答。比如业务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(5W),只有多问问题,我们的思考才是更有价值的(包含更多信息量的)。

所以信息论在指导我们的思考和工作过程意义是很大的,在稻盛和夫的《活法》这本书里面也提到了,每个人的成就是天分*认知*勤奋,认知在对成就的影响,也是乘法级别的。

在具体的方案论上,目前看,5W1H是一个很好的工具,后面再听听吴军怎么说。


附图信息论鼻祖香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