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置身事内》
文章目录
关于这本书本身
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棒,主要有几个来源:
-
通俗易懂的叙述,介绍了微观/宏观的政府和经济的现象。
-
读者的立场,作者站在跟大多数读者(包括我)的同一边,从非政策制定者的角度,探讨政治经济政策的客观影响,并倡导人文主义的政治/经济理念,读来也十分亲切。
-
探究讳莫如深的官场秘事,政府事务,官员的决策,在作者的笔下亦无神秘之处。如作者文中的观点,政府和企业的边界是很模糊的。满足了读者们的好奇心,如爱读红楼梦的“宫闱秘事”的读者一样。
-
解释的工具。我的书架上一直摆着一本书,书名就是《解释的工具》,虽然一直没读,但是这本书也仿佛可以呼应那本书名,解释了大多数读者亲身经历的社会变革的深层原因。
这本书的作者也参加过播客节目《随机波动》,当时听了一些,对作者朴实的学者风范印象颇深,果然作品也并未让人失望。
直接的一些感想
个人仅仅是时代中的一粒浮萍。
书中介绍的94年税改,是近代政府经济政策的一次重大转折。作为亲历者,尽管当时非常小,依然记得94年前,征税的执法者暴力踹开家门征税的恐怖画面。
为响应更早的三线布局政策,西安交通大学也在同一时期从上海拆分迁移到内陆西安。在50年后我选择它成为母校,遗憾错过了一线城市的绝佳的发展机遇。
当然也有好的,没有沿海城市的开放招商,也没有家乡的办厂发展,贫瘠的农村的小小家庭怎么培养两个大学生。
近期的疫情政策,特别是上海出人意料的应对方式,更能印证书中的观点:民生和以人为本的缺失。
虽然作者在书中还是乐观积极为主,但是个人不得不从个体的角度,更多的探究如何顺应政策和时代的背景,获得更大的收益。宏观经济的知识容易对个人产生虚妄的自信,结合宏观经济的理念,还原到个体的实实在在的财务管理上,才是真正的智慧。
微观和宏观的思考方式
虽然经济学向来有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(案上也积灰已久),但是作者的观点和分析方式是特点鲜明的:纯粹探讨宏观经济和通行规律没有意义,必须结合实际场景(比如中国官场,政府和投资的深度结合)来分析,才更有意思,更有价值。而且在章节编排上,特意先探讨微观,再探讨宏观,是一个明显的抽象的思路。
之前我也聊过一篇 抽象=思考,还原=看清真相 ,近期在实际做架构的过程中,也跟团队的同学们多次探讨。
现在大多数工程做系统设计的视角,更多的还是在具体的实现方案/具体的问题上,而不是试图做抽象设计来解决更多的通用问题,更遑论 具体-抽象-具体的多轮推演。
这本书就是一个非常棒的示范。
文章作者 run
上次更新 2022-04-08